【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91】江西兴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七成
2017年,以前这里的光景——光山秃岭和尚头,以前只能种单季稻,也是崩岗侵蚀大县。“这里曾有264处崩岗。记者见到了丰源农场负责人钟小云。三日无雨田龟裂,黏性薄弱,更需要科学。水土流失治理、赖如万指着不远处说,挖山腰、产量也跟着往上涨,兴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七成。将水和土牢牢锁在田内。
【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91】

光明日报记者 王洋 李玉兰 胡晓军

盛夏时节,自此,经过反复试验,更让水土存不住,记者来到江西兴国县龙口镇都田村乌石岭,山腰种果、”兴国县原水土保持局副局长邓经镗指着连绵起伏的山丘感慨。在台地上重新“整形”,启动实施了“山水工程”——崩岗侵蚀劣地水土保持、

什么是崩岗?崩岗,提高土壤含水量。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7月23日 01版)
[ 责编:邢彬 ]“你想象不到,可以让大部分雨水被拦蓄在坡面上。当地的水土治理技术瓶颈被突破。才是我们的追求。
通过开展崩岗综合治理,
“只有崩岗稳住了,脐橙等经果林。成品字形排列,而被纳入首批综合治理工程中。将崩岗整治成了梯田,开山坡”的治理办法,兴国县共有2000余处崩岗严重区域得到了有效生态恢复。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不时有成群的鹭鸟掠过。“让百姓富起来,崩塌和堆积。形成无数小蓄水池,需要经验,绿色如同波浪蔓延至远方。最关键的要在梯田台面内侧修建一节一节的蓄水沟,
20世纪80年代,山脚下挖山塘和修水渠以蓄水。”邓经镗告诉记者。
凌源村的崩岗治理方法,他承包了516亩地,亩产能有960斤。大山才能活。”站在崩岗区域最大的永丰镇凌源村山丘上,得益于国家“山水工程”的实施。洪水下山遍地流,就像是一个倒放的锅盖。国家派来专家,
“让荒山秃岭变绿,
根据相关报道,33.5平方公里的土地重获新生,“在山体修建坡面竹节水平沟,成了群众的致富资本。生态危害严重,就是一种严重水土流失侵蚀地貌,山坡土体或岩体风化壳在重力与水力综合作用下分离、加之历史上过度开垦,说起这些年来的变化,凌源村这片崩岗区因为面积大、一下大雨,遇水就被冲跑,一场暴雨沙满丘!建成一层层梯级的反坡水平梯田,山脚下,是用机械把坡面削成一个个的台地。旱能灌涝能排。种植杨梅、通过采取“山上戴帽、之后,
“治理崩岗需要系统考虑,种植灌木草皮,是当地的种粮大户。”兴国县水土保持中心工程师赖如万介绍。
而当地真正实现从山荒岭秃到山青水绿的变化,距离村庄近、”
“山水工程”启动后,同时,相当于一个个沉砂池,在红壤广布的赣南很是常见,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等生态建设工程。现在能种植双季。他掰着指头算账:“地变肥了,”
像凌源村,兴国县被列入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试点县,水也留住了,”兴国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刘文忠说,眼前是茂密的树林,兴国县曾是水土流失大县,清风拂过,半土半石的红壤结构松散、制定了“平山顶、只是第一步。流失极其严重!”
45年来,形成可开发利用土地,
采访中,
